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经 > 产经观察

天府可乐之变思考:保护民族品牌敲响警钟

时间:2010-12-11 17:50:07 来源: 作者:

  12月7日,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重庆)(下称“天府可乐”)状告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下称“百事可乐”)侵犯商业秘密一案一审判决。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判令“百事可乐”停止使用“天府可乐”的技术,并限期返还技术秘密和相关资料。12月8日下午,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针对判决发表声明称,将尊重法院的判决。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有关人士称,这一判决让已消失数年的“天府可乐”这一民族品牌,看到了复出的曙光。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然而,“天府可乐”由盛转衰再到艰难“索回”,同样给民族品牌也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课。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合资“洋”品牌,看上去很美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天府可乐”的前身是重庆“美华汽水厂”,也叫“中国汽水厂”,创建于1936年。解放以后最终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88年,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下属灌装厂达到108个,年产值逾3亿元。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1994年1月18日,“天府可乐”与美国百事可乐公司合资。“天府可乐”以土地、厂房、设备入股,在合资企业里占40%股份,共同使用“天府可乐”品牌。百事与天府当初的合作目的很明确,百事是来帮助天府发展的,扩大生产“天府可乐”,让双方都取得满意效益。然而,合资公司当年即亏损1000多万元,此后更是年年亏损。在合资经营的此后12年中,“天府可乐”从没从合资公司中分过红。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天府可乐”老总钱黄对记者表示,“百事可乐”利用其控股权和经营权,从广告到销售,全力推广百事品牌饮料,合资公司年年亏损。2006年,“天府可乐”因资不抵债,将合资公司的股权卖给了百事方面,天府可乐这一品牌也因此留在了合资公司。从此,天府可乐产品销声匿迹。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此后,天府可乐创始人李培全和“天府可乐”高层曾7次给“百事可乐”写信,索要品牌,但均未得到对方回复。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12年合资,天府落得一场空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钱黄告诉记者,1994年,双方合资组建了“重庆百事天府饮料公司”。 百事投资1070万美元,天府将厂房、设备、技术配方、品牌等全部优质资产折价730万美元悉数投入合资公司,双方持股比例60%:40%。其中,“天府可乐”商标只获得区区350万元的估值。百事方面从原天府1100多名工人中精挑细选了430名进入合资公司,天府则接管近700多名职工及近7000万元债务。当时,合资公司账面净资产为160万元。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合资前每年利税曾高达数千万元的企业,合资当年就报出1280万元的净亏损,第二年亏损2300万元。合资3年累计亏损逾5000万元,理由是刚开办费用高、引进和升级设备,方法是修改会计准则、快速折旧。”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百事可乐在产品中所占份额的迅速扩大,饮品浓缩液要从百事那边购入,想让合资公司亏损变得轻而易举。十几年来,中方没从合资公司分得一分钱,原先的负债连本带利滚到1亿多元,每年利息支出近千万元。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2006年,天府集团忍痛将全部股份作价1.3亿元卖给百事可乐,这笔钱直接被债权银行划走。12年的合资,天府落得一场空:产品、市场、品牌、设备、资产全都灰飞烟灭,只剩下一具企业的空壳和500多名职工。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如今,“天府可乐” 539名职工,除了16位在岗管理人员外,其余的皆离岗休养,生活费全靠上级企业重庆轻纺控股集团拨付。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保护民族品牌敲响警钟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据悉,这场对配方的争夺战,仅是“天府可乐”追讨品牌的第一战。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下一步,我们将再诉百事方面,拿回我们的商标。”钱黄说,明年年初他们将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百事可乐”归还天府可乐商标。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实际上,“天府可乐”仅仅是民族品牌“沦陷”的“冰山一角”。在上世纪80年代,国产饮料除了天府可乐外,还有北京的北冰洋、上海的正广和、哈尔滨等8大品牌。随着上世纪90年代民族品牌和跨国公司合资的热潮,北冰洋、正广和等一些国产品牌不见了,中国8大饮料厂中的7家消失了。部分跨国公司通过合资取得合法进入中国市场的“许可证”,进而掌控市场定价权。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天府可乐”由兴盛到衰亡,再到艰难“索回”的历程,对于中国民族品牌而言无疑是一堂生动的警示课。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

  该人士认为,部分民族品牌逐渐消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从自身角度考虑,民族品牌往往在被动地等待外资品牌发起攻击。其次,在具体细节上,比如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民族品牌往往不够“警惕”。最后,在部分地区,外资享受着“超国民待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原本属于民族品牌的市场份额。28g中国企业家联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