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国家统计局昨天(8日)宣布,从本月15号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发布时起,将对外公布指标的环比数据,而不再是过去的同比数据。
“同比”、“环比”一字之差,差别在哪?简单说,“同比”的意思也就是和去年相同时期比较的数据,例如今年3月和去年3月的数据相比较。而“环比”则是本月和上月的数据相比较。
今后我们看到的统计数字将是环比,也就是说今后我们的统计数字将是和上个月比,而不和去年比了。国家统计局为何要采纳“环比数据”?“环比”、“同比”在数量上会有什么差别?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月度和季度统计指标只计算同比数据,而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对主要的经济指标开展环比统计,并进行季节调整发布环比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从2009年初开始,用两年时间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环比统计的研究工作。经过反复论证,环比指标的确有诸多优点,并可以较好地反映近期经济变动趋势,例如,更准确地显示出宏观经济出现的拐点。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副司长张卫华:环比作为反映短期经济的发展趋势,它更有灵敏性。同比是跟11个月以前的数据来比,环比是跟上一个月来比。有时候“环比”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已经逆转了,出现拐点了,“同比”未必能反映出来。
张卫华副司长的分析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都不无道理。在2009年,当每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发布时,因为国家统计局采用“同比”数据分析,所对照的前一年数据,也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数据值普遍偏低并大起大伏,因此很多情况下无法反映09年经济形势的真实情况。这也直接推动了统计局下决心改革数据计算方式。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为什么在2009年我们开始要做这件事情,我想这跟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变化特别大的时候有很大的关系,那个时候一直在分析或判断我们的低点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谷底到底在什么地方,我想这个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背景,就是我们的经济正好遇到这么一个大的波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判断,我们的经济什么时候能回升,底部在什么地方,跟这个有一定的关系。
彭志龙司长告诉记者,这一次,国家统计局主要是根据指标的重要性、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季节性特征,选定了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指标开展环比统计。
张卫华:主要是日历天数的不可比,比如说三月和二月比,就差了三天。 第二个就是要调整节假日的不可比, 比如说春节因素等等, 凡是有节假日的, 因为你是跟相邻的上一个期比,要调整这个节假日的不可比。我们认为中国最难调的一个是春节因素,春节因素本身是中国特有的。第二春节因素是不稳定的,有时候在一月份,有时候在二月份,有时候跨一月份和二月份,所以环比就是说,一定把季节因素调整了以后,再进行跟上一个时期比,这样才有意义,才能够反映经济发展。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剔除季节性因素对环比数据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和南开大学合作,共同研制出了季节调整软件NBS-SA,对数据进行加工。今后公布的环比数据将是剔除季节性因素后的结果。
彭志龙:由于季节性影响到相邻两个时期数据的可比性,当原来的时间序列再补充了一个新的时间序列后,以前月度或季度的环比数据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根据环比数据调整原理,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数据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大,简单的说,就是环比结果并不唯一。另外一点就是环比统计数据的波动性相对同比来讲会大一些。
因此,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副司长张卫华也表示,在使用环比数据进行经济分析时,不应仅根据一个月度或季度的环比数据,而是应该连续观察一段时间的环比数据。
张卫华:环比的时间序列一定要足够长,短了之后是不行的。我们工业的数据是从95年以来每个月的数据都放到模型里,为什么要足够长,7年以上。因为这个模型要找到季节变化因素这种规律,它才能够调整。否则时间短了,它是找不到这种季节因素的。
这一次采用更直观的环比数据,并剔除了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会让百姓的直观感受更加清晰。当然,从国家统计局的角度来讲,推出新的统计方法,帮助国家更好的把握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现在的中国经济,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而且经济运行的节奏是在加快的,这个也是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必然趋势。现在,希望有这样一个环比的种统计方法来帮助大家观测和分析经济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