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再次成为交通领域出行的风向标,滴滴代驾的上线把这个已经存在多年的垂直领域再次卷入风口浪尖。
代驾与其他“各种车”最大的不同,在于主要的规模竞争集中在人,这使得先行者的竞争门槛更高;但另一方面,人是趋利的,一旦有一大波补贴出现,司机倒戈转舵起来,也比公司级别的租车领域更加灵活轻便。
滴滴代驾上线当即宣布首单免费,而行业老大e代驾以“808”标准迎战,只要响应速度没有8分08秒就免起步价,目前业内人士均观望着:补贴战是否再次复制?
就像其他的出行领域,抛开大家一样解决不好的行业标准化、保险理赔、司机官方身份等大环境问题,司机的数量就是平台最核心的硬性指标,其他诸如大数据、司机规范等都是锦上添花的内容。笔者认为,代驾的前提是“有车”,这限制了用户群体相对高端,人数也相对少,对补贴反而相对不敏感;而对司机端的补贴将是老阵营e代驾与新势力滴滴的角力场。很多司机也对比着表示了对补贴的强烈关注。
为什么出行领域一直会出现补贴之争?其实这类战役几乎成为衣食住行等O 2O领域的标配,前有百团大战,后有外卖大战、“9元电影票”、“一元门票”等经典团战。比起以前标准化的实物电商,O 2O的新课题是“地推”。作为一个平台,其核心资源即是“人”,分散于全国,而补贴是最容易撬动“人”的。与此同时,O 2O与电商又有一个共同点,即是规模为王,没有太高精尖的技术门槛,没有太强势的产品品牌,作为平台,必须以最快速度建立起足够的市场规模才能抵挡凶猛的新进入者。
笔者认为,闲散资源的收集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在上游联合司机群体或者企业资源可以快速积累种子司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滴滴与代驾领域的线下企业联合的新闻,这既是给其他司机信心佐证,也能震慑竞争对手;至于e代驾,“808”标准直打滴滴目前司机不足、响应时间有待改善的软肋,企图用快速响应来压制其膨胀。
总而言之,这一轮补贴或许不在终端看得见的各种优惠券上死掐,但在上游的金元大战,丝毫不亚于过去的出租车、顺风车,乃至即将到来的专车大巴。
为什么大家这么舍得花钱?因为这不是自己的钱,烧的都是风投的钱。有趣的是,目前行业老大e代驾与滴滴快的烧的还是同一家人的钱!经纬创投在天使轮就进入e代驾董事会,之后的四轮融资均有追加;而2014年,经纬主导了对滴滴快的的合并,并成为滴滴快的七人董事会中唯一的VC代表。而经纬还投资了58同城,后者在2014年推出代驾服务,但最终不敌e代驾,转而以投资形式与e代驾合作。
所以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吗?作为幕后出钱的人,笔者认为经纬应该是笑出声的节奏,在互联网VC投资领域,只要能够IPO,故事讲得好,少说20倍PE以上是轻松的事。至于另一家可能“亏损”的弱势方,撮合合并是一桩美事;即使最终完全打了水漂,其依然是收益颇丰。
这就是VC的逻辑——— 广撒网,求一成。在互联网领域不乏先例。最经典的是几年前红杉投资主导投资了时尚电商前三唯品会、聚美优品以及乐蜂网。唯品会以“名品折扣”的概念在2012年上市率先上岸;次年,聚美优品讲了个“时尚美妆”的故事紧随赴美。对于最后一个乐蜂网,在看到没什么故事好讲的情况下,在红杉斡旋下最终卖给了唯品会。三家人台前撕逼,最终在风投引导下台下划清版图,这两年三家人明着打的声音也基本消失。而红杉则成为最终赢家,总盘子几十倍收益率不在话下。
当然,VC要求快,每期基金最长周期7-9年,资金不能闲置更不能等。就像58的代驾只试验了一年,滴滴与e代驾的角逐周期也不会太长。当市场出现明显的悬殊后,VC出手,大家又是一家人。而这时候,最为紧张的应该是市场“老三”们。
南都经济评论员 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