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路边摊,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是推着自家改造的小推车、沿街贩卖山东煎饼、烤冷面、陕西凉皮等等的摊贩和他们的摊子。很多人视路边摊为脏乱差的代名词,甚至将其看作是一个地方落后不发达的象征。其实,路边摊并不是一种低级简陋的存在,它也拥有漫长的发展史,如今则演变为一种重要的餐饮形式。
1. 路边摊的前世今生
尽管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认为吃路边摊很low,但在他所生活的古希腊,油炸小鱼已经是一种街边小吃了。在庞贝古城的考古发掘现场,人们发现了大量证据证明当年街边摊的存在。
古罗马时期,街边小吃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贫穷的市民,因为他们租住的房子里没有炉灶,所以要去街上吃东西;鸡汤是那时主要的吃食之一,此外还有面包和粮食做成的面糊。
这是一幅在庞贝古城中的朱丽亚•费利克斯宅邸发现的壁画,古罗马人在市场上的摊位旁购买面包。
几百年前一位游历四方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14世纪的开罗市,当地人在路边摊买来烤羊肉串、大米和油炸面团等食物,然后把鹿皮制成的野餐布铺在街边,就地享用。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土耳其,许多十字路口都有小贩在贩卖热鲜肉,有烤鸡肉和烤羊肉。奥斯曼土耳其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路边摊纳入管辖范畴的国家,该国在1502年颁布法律,对街边小吃实施监管。
14到16世纪的中美洲阿兹特克人在市场上贩卖各种饮料,以及多达50余种的墨西哥玉米粉蒸肉。西班牙在秘鲁建立殖民地之后,许多欧洲食物传入美洲,例如麦子、甘蔗和牛羊肉。当地人除了延续自己的传统食谱,也开始在街边贩卖烤牛心。
在北美洲殖民时期,路边摊贩售卖牛肚辣味浓汤,烤玉米穗,以及各种糖果和水果。在二十世纪头十年之前,牡蛎一直都是一种廉价的路边小吃,此后的过度捕捞使得牡蛎价格上涨。纽约的路边摊有严格的营业时间限制,到1707年,路边摊在纽约彻底被禁。许多非裔美国妇女在18和19世纪靠路边摊为生,主要贩卖水果、蛋糕、坚果、咖啡、饼干、果仁糖等等。
19世纪40年代的巴黎见证了炸薯条的诞生和兴起。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也有很多路边摊,主要贩牛肚、豌豆汤、裹着黄油的豌豆荚、海螺、对虾和鳝鱼。
1906年纽约街头的街边摊贩
拉面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最初,日本拉面是供体力劳动者和学生享用的街边小吃,随后很快发展成民族特色小吃。东南亚各国的路边摊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十九世纪晚期来自中国的苦力的影响。在泰国,路边摊餐饮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普及起来。
日本新横滨拉面博物馆(Shin-Yokohama Raumen Museum)里展出的昭和时代街头拉面摊仿品
拍摄:Calton
尼泊尔街头的路边摊
拍摄:Sigismund von Dobschütz
如今,路边摊已遍布全球,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而各不相同。纽约市的标志性街边小吃是热狗,夏威夷的路边摊会售卖一种“夏威夷快餐”,里面有大米,通心粉沙拉和肉,这种吃法来源于日本盒饭。在丹麦,街边的香肠车向行人售卖香肠和热狗。此外,还有伊斯坦布尔的肉片卷,泰国曼谷的沙爹猪肉,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香肠面包,以及印度孟买的贝尔普里(由米通粒、细长的炒面、扁豆碎粉、红薯、洋葱、莞茜、花生、香菜加少许罗望子酸甜酱和辣椒调制而成的一种印度小吃)。
丹麦街头常见的香肠车
拍摄:News Oresund
印度小吃贝尔普里(bhel puri)
拍摄:Aashita Kawatra
因文化和地域的不同,各国路边摊文化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孟加拉国,路边摊贩几乎都是男人没有女人,而尼日利亚和泰国的路边摊业主则以女人为主。在日本和斯瓦西里文化中,在大街上吃东西被认为很粗鲁,只有小孩子才被允许这样做。印度人在家里吃的饭食与街边小吃有明显的区分,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在菲律宾,街边小吃和家里的正餐并不冲突,因为许多菲律宾人家里没有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