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改革最前沿
——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发展
和改革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邹东涛
(上)
时间:2010-08-26 13:51 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吴礼明 盛贤明
记者 吴礼明 盛贤明
挂在邹东涛教授房间名言
【编者按】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中,涌现出一批基础知识扎实、理论功底深厚并又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经济学家,他们精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把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铺路,保证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沿着健康道路持续发展。他们站在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最前沿,他们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力量,是共和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国社科院著名经济学教授邹东 涛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从秦巴山区走向大学、走向省城、走向京城,邹东涛以自己的勤奋牢牢地把握了人生发展机遇,并以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关注着中国的改革进程,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他不做象牙塔中的理论闺秀,而 以更广泛的非经济视野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不做温文尔雅的经济理论家,而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种种现象和倾向;他不做经济学理论的奴隶,而是把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经济社会领域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新思路、新观点,极大 地丰富了经济学理论,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邹东涛这样的经济学家,今后的发展也必然会涌现出更多像邹东涛一样的、受党和人民欢迎的经济学家。
在中国的经济学界,提起中国社科院著名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邹东涛,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20世纪80年代起,凭借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凭 借着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极大热情,邹东涛根据中国的国情,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撰写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专著、论文,助推了中国经济 改革的进程,成为90年代“进京三杰”之一。
2008 年夏天,记者在老友黄琦的陪同下,走进了这位令人仰视的著名经济学家的办公室。寒暄时,邹东涛递给记者一张名 片,细细看来,邹东涛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导,而且还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 士。
采访邹东涛,其实是一种巧遇。记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办事,刚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开完会的邹东涛便迎面在总署大门口与记者相遇。老友黄琦立即慧眼识英雄, 相互介绍过后,才有了这个历史性的采访。中等个头的邹东涛,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小了许多,一双具有洞穿力的双眼中透出浓浓的善意。他没有大家的架子, 坐在一起,就像久违的朋友重又相逢。他告诉记者:“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的命运几乎与共和国的命运同出一辙:在不太长的历史中经历了贫穷、曲折、奋进、 成长。
三十学“艺”为报国
邹东涛出生在陕西省汉阴县,这里是中国最贫穷、最落后的山区之一。小学毕业后,邹东涛便来到县城就读中学。邹东涛回忆道,县城中学离家有8里地,一天要往 返两次吃饭,步行32里。就是这每天32里山路的跋涉,竟成了邹东涛“背诵古诗文之路”,那些至今仍能熟记的古诗文、毛选、毛主席诗词,很多都是在这条路 上背诵下来的。
初中二年级时,喜欢古诗文的邹东涛写了《学思》:“孔孟天下尊文圣,李白杜甫大诗人。我进学堂已八载,当汲先哲精气神。光阴荏苒留不住,莫荒白了两边鬓。 胸中常有鸿鹄志,插翅腾飞万里云”。邹东涛谦虚地笑着说:“这首初中时的处女作,现在看起来还有点狂妄,使我至今感到愧对孔孟李杜”。
但是,胸有鸿鹄之志的邹东涛怎么也没想到,一场“文革”击碎了他的大学梦想。1968年,邹东涛随着滚滚的上山下乡浪潮,来到一个更为贫困的生产队插队落 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邹东涛报名参加了襄(樊)渝(重庆)铁路的配套工程——修筑公路大会战,被任命为民兵连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营文书。
1971年初,邹东涛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被选拔到县财政局当了一名小干部,干起了具体的经济工作——公房管理、工商税务兼办公室文书。
建于1912年的西北大学是西北地区资格最老的大学。鲁迅先生曾在这里讲过学,著名哲学家、思想史学家候外庐先生担任了新中国第一任西北大学校长。
邹东涛从小就知道西北大学并仰慕它,并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潜意识:长大也要进西北大学。
迟到之大学女神终于垂青于邹东涛。1973年,国家实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工农兵学员”。邹东涛在考场上一炮打响,成了全县应试“状元”,被西北大学物理系点名录取。
大学毕业后,邹东涛被分配到安康地委五七干校作理论教员。工作之余,他在浩瀚的书海里漫无边际地遨游。邹东涛非常实在对记者说,当时,对人生充满了迷惘。
此时,西北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女学生朱玲(现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自学《资本论》和经济学,经何炼成教授推荐,被武汉大学破格招收为研究生的消息深深触动了邹东涛,心想,何不效仿朱玲自学经济学考研究生,用学到的知识报效国家?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邹东涛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自修经济学、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和撰写论文。1983年,终于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西北大学经济学研究生。
进 入经济学殿堂探索游弋的邹东涛发现,这座殿堂是那样的宏大深邃。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虽在这个殿堂中具有重要地 位,但也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学分支不仅五花八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他说,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探索者,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经济学知识,但主 要的知识板块和结构则不能有空白。
于是,邹东涛从读“经济学说史”开始,然后主攻《资本论》。当《资本论》体系基本了解之后,接着向“当代西方经济学”开战。
“学习—消化—产出,这是我钻研经济科学的基本路径”邹东涛说。
在攻读了当代西方经济学之后,邹东涛陆续出版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著作。其中《宏观经济学》还获得了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奖。
当这几个主要经济理论板块基本掌握之后,邹东涛似乎有一种轻松感,好像初游故宫之士在中轴线观赏了几个主要大殿一样。他认为,经济学是致用之学,这对处于 经济发展时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仅仅躺在经济学史和经济学原理上徘徊不前,就失去了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因此,邹东涛在研读了经济学史、 《资本论》、当代西方经济学之后,就转向社会主义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仅在西北大学期间,就发表了上百篇论文。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七年留校工作,邹东涛从一个改行易流的研究生,一步一步地成长,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前进。
“这十年是我中青年时代最重要的十年。可以说,我是在西北大学这块土地上进行经济学知识的原始积累,立下了经济理论的奠基石,并一砖一瓦地在这块奠基石上筑屋建厦”。邹东涛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西北大学的眷恋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