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联盟网浙江3月8日讯(王健飞) 金星村位于海盐县城西南郊,是武原街道一个农业村,距中心城区约7公里。史料记载,金星村区域解放后先后属官堂乡、武原公社、富亭公社。八十年代恢复富亭乡,村名为泾塘村、善新村。2001年泾塘、善新两村合并成金星村。
金星村南邻秦山街道许油车村,北近海盐客运中心。域内有泾塘桥古集镇、浙江一星饲料集团等企业。省东西大道穿村而过,紧靠盐湖公路、杭浦高速。该村拥有39个承包组1300多户,人口近4000人。其中海盐朱氏后裔在该村分布较广,有斜桥埭、朱家桥、乌船浜,杨家浜、尸古居、朱家渡船头、朱家木桥等朱姓自然村。同根同祖的朱氏宗亲,数百年传承,名贤辈出,人杰地灵,直至当代,走出了不少国家建设有用人才和新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金星村地域自古风景优美,清朱恒《泾塘桥》诗云:“清风桥北路三义,七里泾塘半面遮。夕照渔舟归泊处,钓篷红衬酒帘斜。”原注:“清风桥、泾塘桥并在县治西南,谚云七里泾塘八里庙。”
庭院深深深几许 周伟达 摄
前些年,金星村实施美丽乡村提升工程,村庄环境大幅度改善,村里引进了百亩草坪、开心农庄、樟树林烧烤等项目,加快打造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乡村休闲景区。
如果说环境优美是金星村的“面子”,那么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是它的“里子”。金星村在域内斜桥埭自然村,利用上世纪建造的三间蚕室老房子,改造成海盐第一个朱氏文化展示馆,系统展出朱氏渊源和历史著名人物简介《朱氏世家英杰辈出》,并配有相关图片资料。又建造了纪念清道光年间状元朱昌颐的“状元亭”,“朱氏故居斜桥埭遗址简介”碑和东西大道旁的朱氏文化墙等等。金星村党支部、村民委2013年6月立的“朱氏故居斜桥埭遗址简介”碑文云:
朱氏先祖朱顺自元代从江西(旧安徽)始迁海盐任主簿,第三世朱懋卿再迁尚胥里(旧甘泉乡),分别落户在苗埭、斜桥埭、长木桥一带。历经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700多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斜桥埭,朱氏故居之一,明清年代在新木桥港建有斜桥,朱氏族人置业建房达数千间,形成古集镇建筑群。有老太庙、西圈洞、老厅里、花园假山和石柱石器等。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二次进犯海盐,大批朱家房屋遭太平军(长毛)焚烧,朱氏族人逃难外迁,部分居留世代务农,繁衍子孙,散居各地。
金星村入口处 李瑾 摄
现朱氏故居建筑已不复存在,故居遗址经岁月沧桑,已旧貌变新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特立此碑,以志纪念。
海盐尚胥里朱氏先世系出吴郡,后一支迁歙县,再迁婺源。元元贞年间(1295—1297)远祖朱顺(字勉轩)为海盐州主簿,故宅在东城外闻琴桥侧。三世朱懋卿(字悦山),元至元年间(1335—1340)迁尚胥里,始称尚胥里朱氏。明清两代,朱氏成进士者13人、翰林1人、状元1人,号称“浙江望族”,至今已有28世子孙,大多居住在除县城外的西郊红益、华星、金星村三个行政村。其中华星村长木桥自然村有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朱希祖及海盐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清代朱昌颐的故居遗址。而金星村斜桥埭则为明清时期朱氏故居集镇之地,由于清咸丰年间遭太平军焚烧而留下一片废墟,出土了大量明清文物,见证朱氏故居当年繁盛。不少迁居海盐城内的朱姓本家仍与故地有往来,民国年间朱希祖胞弟朱守先早年居住在长木桥河东今金星村域内,多年来其子孙保持同朱希祖一家密切往来,招待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亲属。
金星村开办朱氏文化展示馆,旨在弘扬历史文化,古为今用,提升文化品位,吸引朱氏族裔寻根访祖,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共图创业,开发旅游,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海盐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年来,随着朱氏文化的研究深入和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吸引了外地不少寻根祭祖的朱氏后裔和普通游人,市、县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也纷纷慕名而来,参观指导,出现了一个以历史文化为载体,带动乡村旅游的良好开端。
武原知联会活动 李瑾 摄
2013年12月,笔者和朱学范、姚林生、鲍翔麟、陶维安、张家欢等一行,应邀访问考察了华星村长木桥朱希祖故里遗址和金星村海盐朱氏文化展示馆,十分感慨。感觉到了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他们可贵地意识到乡村建设要留住乡村的根,一个地方的特点,归根结蒂还是文化的特点。这对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
笔者从上世纪80年代投入县志编纂后,就接触到朱希祖和朱氏家族众多的历史人物。在1997年海盐县政协四届五次会议期间,我提交了一份《朱希祖纪念馆可列入文化发展规划》的政协提案,建议在长木桥村附近筹建朱希祖纪念馆,指出朱希祖(1879—1944)与鲁迅同为章太炎学生,是现代著名史学家,北京大学首任历史系主任,一生著述丰赡,在国语运动、提倡白话文、倡导新文化、建构史学教育体系、建立学术团体、历史档案整理、历史遗迹调查及史馆修史、南明史研究等方面,贡献巨大。他还担任过辛亥革命后海盐县首任民事长(县长)。朱希祖之子朱偰(1907—1968)也是一位在文学、历史、地理、财政经济诸方面造诣均深的杰出学者,如此等等。因种种原因,很多海盐本地民众已不知道朱氏其人。通过朱希祖纪念馆,可以带出一大批朱氏古今杰出人物,具体而信服地折射出海盐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钟灵毓秀。
记得我把政协提案送出后,一日我在办公室,隔壁县外经委步文达主任进来借阅这份提案。原来他接待一位上海客商,是海盐朱氏后裔,听说有这个提案,希望一读。第二天还要外经委和县政协文史委同志陪他去长木桥村实地看朱氏宅基地,表示如果海盐建朱希祖纪念馆,他会捐款,并动员朱氏族人捐款。关于筹建朱希祖纪念馆建议,笔者曾在多个会议场合发言呼吁,也写过文章。而今好了,金星村以实际行动带了好头,一个村级的朱氏文化展示馆展出了。华星村也会行动起来。那么“状元村”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让所有到这里来旅游的人可以从朱氏家族了解为什么说海盐文化积淀深厚,这或许对有关决策层是一种启迪,一种推动。也是值得反思的。
城市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我们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应该把能反映本地古今名人的各种元素结合进去,并有意凸显出来。为城市注入历史基因和文化元素,能大大增强城市的历史记忆和人文魅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我们期待着。(作者系《海盐县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