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中国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活跃着一批外国专家。他们把中国作为第二故乡,为推动我国重点领域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和重大科学研究取得关键性突破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推出系列文章,请外国专家讲述在华工作生活的故事,畅谈他们的感受。
她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47年,和中国学生结缘20多年;退休后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她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给学生们改作文一改就是9年。她微笑着回答记者说,“北京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工作、生活,我很开心。”
娇小玲珑的身材,纹丝不乱的满头银发,眼前这位慈祥和蔼的老师,是来自泰国清迈皇家大学的泰语专家葛潘·纳卜芭,她向本报记者娓娓道起她和中国、和北外结下的深情厚谊。
“中国政府一直很重视人才引进,中国高校和国外大学间也有很成熟的合作机制。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泰国清迈皇家大学保持着互派教师的良好合作,我才有机会在1992年第一次来中国,在北外讲授泰语写作和泰国文学。”当年,纳卜芭和她的泰国同事轮流被派到北外教课一学期,她第二次来北外已经是1999年。
“泰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是语言开启了两国人民的相知、相识、相交。北外很重视泰语教学,校领导和学生们的真诚邀请感动了我,2005年9月即将退休时,我决定继续来北外教书,这9年在中国的生活给我的人生带来很多收获和快乐。”纳卜芭自豪地告诉记者,她培养的中国学生如今活跃在泰中交往的各个领域。
中国有着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自古便有“敏而好学”的美德。“正如习近平主席5月22日在上海与外国专家座谈时所说,‘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从中国长期以来的引智工作可以看到,不论大国小国,不论国家发达与否,只要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或有识之士,中国政府都会以诚相待,尊重每一位专家,愿意为大家提供施展才能、实现事业理想的广阔舞台。”纳卜芭认为,教书育人是一项很基础、很平凡的工作,中国政府对教育的尊重令她敬佩。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大门,引进各领域人才为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其实,我对经济、高科技领域知之甚少,我唯一的想法和心愿就是用我的教学工作,帮助泰中两国人民彼此加强了解。”纳卜芭痴迷中国历史文化,这几年在外专局和北外的组织安排下,她游历了不少中国城市。旅游归来,她会写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感受,并且将文章发表在清迈皇家大学的社会学期刊上,让更多的泰国人认识中国。“在我的带动和宣传下,很多泰国朋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纷纷来华旅游。朋友们开玩笑叫我‘中国痴’。”优雅的纳卜芭说到这里不禁开怀大笑。
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纳卜芭觉得自己每天精力充沛、心情愉悦。“除了上课,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来我的住处,和他们聊天、给他们纠正发音,还有就是接听学生们从天南海北打来的电话。”纳卜芭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已毕业或在读的学生来电话请教关于泰语或泰国的事情,她称自己提供的是“全天候售后服务”。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今天的中国更是树立了人才强国的战略,爱才惜才蔚然成风。以外专局主导的管理部门在对外国人才引进机制,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以及对贡献突出的外国人才予以表彰方面正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对此,纳卜芭感触良多。“我只是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中国政府却给了我很多荣誉和肯定。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对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参与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认可和鼓励。”
回想起这么多年在北京的生活,纳卜芭由衷地感觉自己已是中国大家庭的一员。“记得我身体不适时,校方立刻派人跑前跑后陪我去看病,领导也会经常关心我的健康,这种关怀让我感觉特别温暖。只要身体健康,我还想在北外多教几年书。”在中国的时光给纳卜芭留下了宝贵的记忆财富,“如果回到清迈老家,我就想把在北京工作、生活的经历写下来,把中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出来,集结成册,把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介绍给泰国民众。”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02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