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修地铁移栽樟树引争议”事件舆情解读:倾听民意不是政府可有可无的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何新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见习分析师 孙梦如
一、事件概述
2015年8月20日,由于长沙地铁4四号线的建设,长沙市园林部门对部分香樟树进行前期剪枝工作,长沙麓山脚下的192棵香樟树将进行保护性移栽。此举引发当地市民和环保志愿者强烈关注。许多学生网友纷纷发帖抒发对香樟树的怀念,反对砍树。
8月25日,长沙市岳麓区城管部门称,原计划麓山南路上应建一个站,但“师大、湖大两个学校一致要求分开建站,建一个站对两个学校都不方便,所以还是决定在这建两个站。”这一消息被媒体披露后引发相关舆情大幅升温。当晚,长沙市副市长黎春秋赶赴现场办公,召开紧急会议,做出“能不移就不移”的表态。
8月27日,长沙市政府在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包括林业、园林、轨道交通领域的专家对地铁建设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并论证项目所涉树木移栽方案。
9月2日,长沙市公布的树木移植优化方案称,在长沙地铁4号线两个站点——湖南大学站、湖南师范大学站——主体结构范围内的91棵香樟树将被“科学移植、专业养护,确保移植树木成活率90%以上”。
9月9日,有长沙市媒体报道称,截止到9月5日凌晨,备受关注的4号线湖南大学站、湖南师大站主体结构范围内的树木移植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相关舆情发展态势研判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8月20日来,围绕“长沙修地铁移栽樟树引争议”话题,网络上出现了一轮舆论关注热潮。在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等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的推动下,此事件也由一件湖南省长沙市本地发生的地域性舆情热点迅速扩展为一个具有全国性色彩的热点舆情事件。
8月21日,湖南《三湘都市报》刊登了《长沙麓山路百余株香樟被砍?》的报道,报道称,8月20日,长沙市麓山路湖大、师大沿线道路两旁的树木被砍伐,十几株原本枝叶茂盛的香樟树只剩下了光秃秃的主干。
此报道发出后,迅速引发当地市民和附近学校学生强烈关注和热议。当天的凤凰网、华声在线、湖南在线、新民网、贵阳晚报等纷纷对此报道进行转载,推动相关舆情热度快速升温。
8月21日以来“长沙修地铁移栽樟树引争议”话题舆情关注度走势图
8月22日晚上,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生黄赛潮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文《师大的树》引发网友强烈关注,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超过10万并被众多微信号转发,文中最末一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尚未成材,你们却先成泥”引发众多学子们的无限感慨。8月23日、24日,相关舆情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上持续发酵。
8月24日,湖南本土的环保公益人士、组织开始行动,他们迅速组建了“保卫长沙大树”微信群,沟通合作,对需要被剪枝的树木进行统计。当天的腾讯新闻《长沙麓山路为建地铁移栽大批香樟树遭网友质疑》引来的网民跟帖超过3000条。相关舆情出现加速升温迹象。
新浪微博热词趋势图
8月25日,长沙市岳麓区城管部门称,相关部门本是在此路增设一站,但因师大、湖大不同意这样的定案一致要求分开建设。因考虑到两校统一的方案所以只能挪移树木。这一表态迅速引发相关舆情出现加速升温态势。新浪微博和一些传统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当天腾讯网的一条相关新闻就引来超过3000条网民跟帖评论。
25日14时许,湖南大学校友刘长发表的一封《就麓山路砍树事件,致长沙市长公开信》在微信朋友圈和多个媒体公众号转发。刘长在信中提出五大问题:砍树这一对省会城市高校区主干道两侧景观进行根本性改变的行政决策是否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和集体研究等5个必经程序;移栽树木的存活率是否能得到保证;相关工程是否经过城市规划的报建、调整或审批;砍树行为是否违反《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树木迁移量是否经过科学论证。8月25日下午,“保卫长沙大树”群里的志愿者们在微博上发起“和麓山路的香樟合影”活动,号召网友赶赴现场拍照发微博。
25日当晚,长沙市副市长黎春秋考察了麓山南路香樟树移栽现场,并在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召开紧急会议。据湖南日报客户端“新湖南”报道,黎春秋表示,按照人行道树的程序审批其基本合法性是符合的,但在方案公示、程序完善、信息沟通等细节方面应该更加优化。
8月26日,人民日报、人民网、新京报等主流媒体微博对此事进行了关注,当天的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连发两条相关微博引发网民热烈讨论。多方因素叠加推动相关舆情急剧升温,当天的相关舆情热度达到了本轮监测范围内的一个峰值。
在经历了25日到27日的充分释放之后,相关舆情热度在27日随后的日子里开始大幅回落。9月2日,最终的树木移植优化方案公布出来并在当天迅速得到落实。当天相关舆情热度出现反弹,但随后又逐步回落至常态。
三、网民观点倾向性分析
(一)反对砍树与支持砍树的网民热烈PK。
据观察,在事件爆发初期,反对砍树的网友一度成为主要的网络舆论意见,主要来自地铁沿线高校的学生网友们纷纷在网络上撰文或跟帖抒发对学校周边香樟树的怀念之情,认为“一个大学不能只剩下些钢筋水泥的建筑”,从而反对砍树。
但随着更多网民的加入和讨论话题的继续深入,支持的观点日益增多,认为长沙市为了修建地铁站而对沿线附近的树木进行移栽是很正常的措施,既然长沙市已经树木移栽工作按有关规定进行了审批,就不应再反对了。
(二)网民热议是否应该建两个地铁站。
据观察,8月25日,有媒体报道,长沙市岳麓区城管部门称,因为师大、湖大不同意建一个地铁站的定案而一致要求分开建设才移栽树木。此消息公布后引发网民的的讨论焦点转向。舆情焦点由应不应该砍树迅速转到是否应该建两个地铁站上来。由此引发网络上一轮关于建两个地铁站是否合理的争论,对长沙市4号线地铁的吐槽开始大量涌现。
有网友质疑称,城市规划建设不仅是方便人民群众,还要考虑资源节约。长沙市4号线地铁的规划本来就有问题,在相距680米的两个大学中间建两个地铁站是资源浪费。而对此类观点,许多湖大、湖师大网友纷纷发言指出,建两个地铁站本来是惠及两校十万师生的好事,没有必要质疑。隔几百米一个地铁站不是只在长沙有,这种情况在北京等大城市里是很常见的。位于客流量很大的5A级岳麓山景区脚下的两所学校近百年来都没有修过围墙,校区分布很广,所谓的校园里全是公交穿行,每天从天马公寓到教室都要最少半小时。长沙市地铁站的设计合理合规,各种程序也都齐全,完全是为了长沙市民出行方便考虑。因此在长沙建两个地铁站是合理的。
而在新浪微博上,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在个人认证微博上的发言还引来一场网民们关于地铁修建方式的大讨论。
(三)学生们的护树热情值得珍惜。
而对于此事件中,众多地铁线路沿线高校学生表现出的反对砍树的护树热情,有网民表示不屑,认为学生们小题大做,而且抗议错了对象,真正需要质疑的是漠视学生意见的相关学校管理者。
许多学生网友也在微博上发言指出,在学校附近修建地铁站学校管理方并未征询学生们的意见,甚至要修建地铁站这件事也是树被砍了才知道的。修建地铁站受益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可以代为处理市政的建站意见,但是不能忽视学生们的意见。香樟树对于师大、湖大有特殊意义,学生们的意见值得吸收!
(四)此事件对国内其他城市有借鉴意义。
在网民们对此事件的讨论中,网民们议论纷纷。许多网友认为,城市轻轨是个不错的方向,长沙市官方对地铁附近植物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值得国内其他城市借鉴。另一方面,有网友指出,国内二线城市都在赶时髦建地铁,“千城一面”的景象正在出现。还有网友感叹,“外国的市长都是千方百计保护历史及自然景观,中国的市长是千方百计拆旧换新。”
四、媒体评论摘编:
三湘都市报:护树背后的环保意识值得爱护
市民与师生,在目睹突如其来的树木砍伐、可疑的环境破坏行为时,在没有充分掌握信息的情况下,不是莽撞地采取激烈的对抗去阻止,而是以警惕却又和平的方式去求证申诉。特别是颇有些文艺范的师生们的护树行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倒衬出有关方面在事关民众情感与切身利益的公共事项时缺乏应有的信息公开、意见征求与权利尊重。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些环节的缺失才使得可能没有激烈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市政活动在实施时显得过于武断,激起不该有的反弹。
湘声报:移栽樟树风波演绎了一场官民良性互动
城市建设,大树需不需要让路?又该如何让路?这样一个问题不时摆在政府与市民面前而成为一个公共事件。自8月中旬开始,附近高校师生、普通市民通过各种方式保护行道树。长沙市政府连夜回应并表示将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科学制定树木移栽方案,尽最大可能减少树木移栽。砍还是留,围绕大树发生的公共事件,其背后依然是政府工作程序、相关信息是否合法合规、公开透明等问题。同时,公众对关乎自身利益的政府举措,也渴盼有更大的参与和表达的空间。
中新网:城市建设加速考验执政智慧
拆旧建新、树木移栽在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屡见不鲜。伫立在长沙麓山路两侧、挂着醒目编号标牌的香樟树“未知的命运”却折射出城市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凸显的“拆”与“建”矛盾,更考验着执政者管理智慧与水平。信息的不透明成为引爆这场舆论风波的另一因素。令关切者欣慰的是,长沙官方没有回避矛盾,对民众呼声予以及时回应。长沙市副市长黎春秋在深夜召开紧急会议,坦陈程序审批合法,但“在方案公示、程序完善、信息沟通等细节方面应该更加优化”。
五、专家解读长沙修地铁移栽樟树事件
1.目前的地铁施工方案安全可靠。
轨道交通专家、高级工程师雷振宇认为综合交通、树木移植等方面的情况,目前施工单位采用的明挖法是最安全可靠的。其主要优势是施工速度快,能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安全风险便于控制。
@柳肃(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长沙麓山南路砍树的事,昨天有媒体采访我。我的观点是:1,这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区内一切工程都要上报国务院主管部委,省里市里无权批准。2,地铁站可以有明挖(地面挖)和暗挖(地下挖)不同方式,暗挖方式不涉及地面上的树木,为什么不暗挖?3,湖大师大这么近的距离设两站不合理。
2.移植树木方案还须进一步完善。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副研究员、移栽专家陈孝表示,像麓山路湖南师范大学段直径70cm左右的香樟树,树龄至少在50年以上,如果只是剪掉枝叶不进行移植的话,3、4年左右就能长成和以前一样;但如果要移栽就至少得7年才能恢复被剪之前的模样。每年3月是香樟树的最佳移栽时期,存活率能达到90%以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陈亮明表示,以樟树为主、生命力旺盛的树木移植成活率达到80%-90%,“应该没什么问题”。陈亮明也强调,树木的移栽需要保障科学移植和科学管理。
园林专家、湖南农业大学陈琼林教授认为,移植树木的修剪是确保存活率的必要手段。他建议,为提高树木的存活率,在移植过程中要更细致合理地调整修剪方案,对有病虫害的树木及时救治,在运输工程中保证不损伤树木,对移植地的土壤质量也要进行改良。
3.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认为,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看似是伪命题,但管理者从决策到实施一定要对生态文明怀有敬畏之心,把每一颗树,每一处有文脉的建筑、遗址都谨慎对待。城市建设一定要建立在自然审美和人文审美的基础上,好的功能亦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并不矛盾。
六、长沙市政府的舆情应对
1. 移栽林木方案是否需要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审批?
8月20日,长沙市岳麓区园林局就称,因为修建长沙市地铁4号线在麓山路上的湖南师大站和湖南大学站两个站点而对包括香樟树在内的多种绿化树木进行移栽。
8月25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曾姓总工程师表示,麓山路属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据《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第12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砍伐林木,因整理林相、更新林木确需砍伐林木的,应当经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审核并依法办理有关手续。截至目前,未收到申请报批的移栽林木方案。而岳麓区城管局行政审批科的负责人则表示,移栽这批行道树不需要向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报批,因此树为行道树,并且规划图纸已得到主管部门认定,“我们现在动用的树都是建设方的树。”
2. 岳麓区城管部门表态引发舆论焦点转向。
据澎湃新闻报道,8月25日下午,岳麓区城管局行政审批科相关负责人称,原计划麓山南路上应建一个站,但“师大、湖大两个学校一致要求分开建站,建一个站对两个学校都不方便,所以还是决定在这建两个站。”此消息公布后引发相关舆情快速升温。
3. 长沙市政府紧急应对。
8月25日晚上,长沙市副市长黎春秋在考察麓山南路香樟树移栽现场后召开紧急会议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并表示麓山路上192棵树能不移就不移。
8月26日早上,长沙市政府向各大媒体表示,根据《长沙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前期对一期工程设计方案的多番论证,结合长沙地铁4号线地铁站点功能需求,在大学城区域设置了湖南大学站、湖南师范大学站两个地铁站点,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大学城数十万师生及周边居民的出行条件。因上述两个站点建设及施工需要,麓山路人行道上需移栽樟树192棵。
4. 长沙市组织专家论证树木移栽方案。
8月27日,长沙市政府在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包括林业、园林、轨道交通领域的专家对地铁建设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并论证项目所涉树木移栽方案。
参会专家认为,施工临建区域及交通疏改路范围内不进行移植的树木,应对树干采取包裹、捆扎、疏枝等保护措施,防止人为或施工机械对树木造成损伤。而通风口、出入站口、变电站等后续附属工程范围内确因施工需要移植的树木,必须再次组织专家先期进行论证,科学确定树木移植或保留方案,并及时向社会公示确需移植的树木数量,严格按专家意见和方案施工。
5. 长沙市岳麓区主动与湖南师大师生沟通。
8月28日下午,长沙市岳麓区政府区长周志凯,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刘汇以及相关专家来到湖南师范大学与师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长沙市轨道交通公司介绍了地铁4号线施工方案及建成后站点景观设计方案;岳麓区园林局介绍了树木移植移种相关工作情况;区政府办有关负责人解读了《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麓山路因地铁4号线修建移植树木有关情况的说明》。
岳麓区政府区长周志凯在会上表示,地铁4号线线路的规划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树木移植也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审批,但此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的舆情值得反思。有关各方已就工程前期与学校沟通不够、施工不够精细等问题进行了会议商讨。下一步施工方将进一步优化方案并及时公示,在建设过程中兼顾周边环境,站点周边树木做到“最大范围保留,最小范围移植”。
七、舆情点评
此次舆情事件中,众多高校学生与湖南本土的环保公益人士一起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上共同发声,配合线下的护树倡议和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和网民们的注意力。先是有市民向媒体爆料投诉;继而有两校师生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哀叹校园树木凋零,呼吁发起护树行动;更有远在异乡曾经的湖大学子发出网络公开信提出五大质疑,助推了相关舆情热度持续高涨。此次舆情爆发的主体来自地铁沿线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他们善于利用新媒体发声,理性表达诉求成为本轮高校舆情的重要特点。
据媒体报道,长沙市岳麓区城管部门8月25日称,原计划麓山南路上应建一个站,但“师大、湖大两个学校一致要求分开建站,建一个站对两个学校都不方便,所以还是决定在这建两个站。”这一消息被媒体披露后引发相关舆情(主要是负面舆情)大幅升温,而舆论焦点也由是否应该砍树迅速转移到是否应该建两个地铁站和如何改进树木移栽方案上来。
在8月25日舆情快速升温后,副市长黎春秋连夜考察麓山南路香樟移栽现场,随后在岳麓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召开紧急会议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并回应了市民热切关心的问题。黎春秋并表示将优化移栽方案,“能不移就一棵不移”有效地回应舆论质疑,为下一步的舆情应对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后的8月27日,长沙市政府在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论证项目所涉树木移栽方案。8月28日,长沙市岳麓区政府区长周志凯,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刘汇以及相关专家来到湖南师范大学与师大师生代表座谈。通过面对面的官民沟通全面回应了舆论质疑,有效压缩了负面舆情的滋生空间。
28日,湖南大学新闻网上公布的《关于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湖大站、师大站线路的说明》对网络上出现的多个舆论质疑做出了回答。该声明指出,就全国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而言,类似城市客流集中段车站的设置均为0.5-0.7公里。岳麓山片区(师大、湖大段)有大量的出行客流需求,根据客流分析,该段需设置两个站方能满足要求。长沙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工可研、初步设计,均在该段设置了两站,线位及站位方案一直稳定,并经过了多次评审与论证,均得到各方认可。而相关舆情热度在经历了25日到27日的充分释放之后,在28日随后的日子里开始大幅回落。
9月2日,最终的树木移植优化方案公布出来并在当天迅速得到落实。当天相关舆情热度出现反弹,但随后又逐步回归常态。
9月5日凌晨,在长沙市岳麓区各相关单位的努力下,备受关注的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湖南大学站、湖南师大站主体结构范围内的树木移植工作终于全部完成。这样,一场持续两周左右的突发舆情事件得到了圆满的化解和处置。
而事件中长沙市舆情应对的成功经验和和一些不太成功的教训也很值得相关部门反思。据媒体报道,8月28日,岳麓区政府区长周志凯在与湖南师大师生的座谈会中也承认,此次事件中信息公开不足导致的舆情值得反思。
事件中长沙市政府高效的舆情应对表现也成为此次事件中的一大亮点。时事评论人陈杰人认为,长沙市政府对舆情的及时掌控和精准应对,体现出现代信息环境下在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中的行政技巧和技能。这种因民众质疑而产生的官民良性互动应该成为未来长沙建设美丽之都的宝贵精神财富。
就此话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讲师翁杨发微博指出,地铁站的设置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680米是远是近、走200米是否方便、树应不应砍、怎么砍,都需要倾听两校师生及附近居民的民意。而湘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欧爱民教授也在为政府积极态度“点赞”的同时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在今后的管理中把更多的事后回应变为前置释疑。“特别是涉及一些人民群众较为关注、较为敏感的事项时应当多形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并进行合法性评估、社会风险评估、成本效益评估等,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
在网民们热火朝天地展开讨论的同时,众多媒体也在反思事件中暴露的问题。有媒体报道指出,在近几年城市建设过程中大树的去留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开始,为了给道路、地铁等让路,南京、苏州、石家庄、洛阳等地都进行了树木移栽,动辄涉及上千棵树。随之接踵而来的是市民的护树行动,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2011年“拯救南京梧桐树”行动。对于中国诸多城市而言,“砍树-护树”官民冲突背后的原因也依然是程序是否合规、信息是否公示等老话题。
而沸沸扬扬的“长沙市修地铁砍树引争议”事件相关舆情说明:在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府决策过程中,倾听民意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而应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部门如果能够在决策过程中尽早征询民意的话,往往可以扫除许多隐藏的舆情“暗礁”。而缺失了这一步骤的政府决策则有可能面临一些突发的舆情危机。与此同时还应看到,事件中25日长沙市岳麓区城管部门的不当回应成为负面舆情滋生的一大源头。这也提醒相关部门,如何恰当而有效地回应公众质疑仍然是他们应该补习的一门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