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
蒋超良,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1974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农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支付结算协会会长。曾兼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8月29日下午,中国农业银行举行中期业绩发布会。农行董事长蒋超良在会上表示,虽然上半年银行业成绩不错,但下半年受经济下行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银行的净利润会有所调整。这一表态,似乎在有意提醒那些对银行利润盲目乐观的人,中国银行业单纯追求高收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此次发布会,距离蒋超良正式出任农行董事长不到9个月。这位现年55岁、衣着得体、举止儒雅的资深银行家,在过去10年中惯于推动银行业的改革创新,本次,在国内银行业向利率市场化迈进的关键时刻,他再度担当起重要的角色。
这位金融业“元老级”人物与中国银行业打交道的时间至今已有31年。蒋超良走出大学校门的第一站就是中国农业银行计划部。此后,他历任央行相关分行行长、央行行长助理、于2002年9月赴湖北省任主抓金融、体制改革、市场监督工作的副省长,2004年5月赴任交通银行董事长,2008年9月担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业务范围贯穿整个金融界。2011年11月,他带着对金融改革的深刻认识,回到了农行——他的金融梦开始的地方。
谈到我国金融业刚刚过去的10年,蒋超良用“荣幸”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其看来,2003年新一届政府成立后,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频频出台并付诸实施,显示我国政府从根本上变革金融业、推动金融业改革的坚定态度。10年里,中国银行业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在这期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股份制改造的洗礼、经受住了入世后外资银行带来的激烈竞争、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资产规模、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很荣幸,在改革的浪潮中,先后参与了交通银行的重组上市、国开行的商业化改革和探索农行上市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见证了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不平凡历程。”
其实,远不止“荣幸”,在参与银行业改革的过程中,他付出了大量心血,不断变换“主场”、面对全新的挑战和困难,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做起,到以点带面推动改革进程,这其中的辛苦滋味可想而知。
而就在不断变换角色的过程中,蒋超良对中国银行业、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渐进式的理解认识。作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蒋超良格外珍惜自己履职的机会,每年全国两会,他都会带来自己对金融业发展新的思考成果。2008年,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时任交通银行董事长的蒋超良提交了五项与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提案,引发各界关注;2009年,时任国开行行长的蒋超良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国开行将全力支持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2010年,他表示国开行将加大力度,继续支持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2011年,他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指出,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没有退出机制安排,信贷资金进入有很大的困难;今年,作为农行董事长,他认为商业银行需要“端正指导思想”,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文化,始终坚持稳健经营,把对业务规模和利润增长的追求控制在资本约束之内,不能超出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
站在新的起点,蒋超良对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未来也有着新的期待。他常说,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历程,也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镜子。可以预见,中国银行业还将面临很多艰难的挑战。
“比如大家都关心的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问题,长期来看,我认为对银行业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资金成本的增加,将导致银行的净利差收窄;其次是存款稳定性的下降,将导致银行负债管理难度加大;第三是存贷款的自主定价,将导致银行定价管理难度加大;第四是资产结构调整的加快,将导致银行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利率市场化伴随而来的还有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利差的收窄使得银行越来越难以依赖传统的盈利方式,需要加快推进业务经营转型,大力发展新的业务,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另外他对银行业自身风险控制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银行业是经营货币和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追求零风险不现实,但要做到收益覆盖风险。金融危机以后,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由于危机后宏观环境的不稳定性和监管压力的增大,未来银行业需继续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而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这一做法,更被蒋超良认定是“很好的起点”。他认为,准入门槛的降低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有利于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可以促使银行业忘掉成就、卸下“光环”,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从而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